倒装句
倒装句式也称变式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等几种类型。
(一)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这种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以下四种句式:
(1)中心词+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鸿门宴》)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4)中心词+之+定语+者。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徐柯《冯婉贞》)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五)多重倒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考生辨析不全。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是宾语,“在”为“谓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为“主语”。这是一个多重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深入。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