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老师将“基于现象和过程”可视化的学习原理与学情相结合,提出利用微型实验室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之间搭建桥梁的教学主张,并总结出指导学生展开微型实验设计与实施要注意的事项。从学生观的角度来看,吴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是( )。
A.丰富课程资源
B.改善师生关系
C.优化教学策略
D.注重学习体验
2.教学工作结束后,小张老师总是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加以分析,不断总结经验。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小张老师的教学水平越来越出色了。这突出体现了小张老师是( )。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社区型开放教师
D.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在学校,教导主任李老师常说“学校地上有纸片,全校师生都有责任捡起来”。小明发现有些老师看到纸片像没看见一样,自然也就不以为意了。某天正在做操,地上有纸片,班主任陈老师让大家站好他弯腰捡起纸片并丢进了垃圾桶。从此,小明看到垃圾就会捡起,并扔进垃圾桶。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句话说明( )。
A.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所以教育工作要适时调整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
D.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5.课堂上,老师问:“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学生答:“因为鸡蛋是生的。”老师说:“废话!鸡蛋是熟的你还不把它给吃了!别胡思乱想!”针对这位老师的课堂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的做法没有尊重学生的感受
B.教师的做法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师生互动
C.教师的做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D.教师的做法确保了教育的实效性,坚决制止了学生不合常理的想法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并不是单纯地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题干中,吴老师将可视化学习原理与微型实验室联系起来,并总结出指导学生展开微型实验设计与实施的注意事项,其做法不仅有助于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并实施微型实验,而且可视化技术的运用能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微型实验中原本难以被肉眼看到的实验反应现象与过程,进而从微小的实验细节中获得真实而又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复杂的科学知识。故吴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其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故本题选D。
-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题干中小张老师记录问题,加以分析总结,体现了小张老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故本题选A。
-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特点。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题干中的小明看到陈老师捡起纸片并丢进垃圾桶后,自己也开始效仿,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A项,复杂性表现在: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③教学对象的差异性;④劳动性质的复杂性;⑤劳动过程的复杂性;⑥劳动手段的复杂性。B项,创造性表现在: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育机智。D项,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故本题选C。
-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启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得到一样的发展。故本题选D。
-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下的教师观。教师行为观要求,在对待教学上,教师应当帮助、引导学生。课堂中对于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不合常理”的回答,教师应给予引导,而不是坚决制止。题干中的教师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回答,持以否定、批评的态度,既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也没有尊重回答学生的感受,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A、B、C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故本题选D。